如今很多描写抗美援朝的影视剧中,拍到战争场面,往往都是一群志愿军压上去,冲锋号一响人山人海,给人视觉上极大的冲击。拍电视剧当然是人多了好看,但是很多参与了抗美援朝的美军,回忆起来,也觉得志愿军们用的是人海战术。这就导致很多中国人也以为,先辈们是纯靠人数堆出来的胜利。这种想法显然是很片面的,在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或许会起到作用,但是在机枪大炮的攻击下,单凭人数是绝对无法取胜的。 国军、美军的宣传材料中,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解放军的所谓“人海战术”。用意不过是抹黑、污蔑,没有合理的战术,只是纯粹得靠人多蛮干。冷兵器时代靠集团方阵攻守,热兵器时代自打有了机关枪后就很少密集冲锋了。然而在解放军装备劣势情况下,想要靠人海战术取胜,是绝对不可能的。冷兵器时代,中国更强调阵型战术,而随着南北朝时期脚马蹬、手持短刀加长槊的冲击,早已放弃人海战术。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军使用的M1919A6型轻机枪,有效射程达1000米,每分钟射速有120发,这还只是比较普通的一种武器。在这样的机枪扫射下,没有合理的阵型和布局,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在美军的巨大火力优势面前,人海战术就是送命战术,一分钟几万发子弹倾泻下来,还能活几个?所以,美国宣传称志愿军采用人海战术,是绝对不可信的。相反,解放军采用的是以协调有序的战术协调,达到层层推进、交替掩护的作用。 解放军采用的“三三制”阵型,可以有效地分散美军火力,大大减少伤亡,同时又能有效进行攻击和掩护。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没有合适的装备,弹药供应十分短缺,也没有足够的重火力作为掩护,如果使用密集阵型冲锋,很容易被日军的火力扫射,造成极大的伤亡数字。为了保存实力,八路军的指战员们制定了新的战略原则,在指挥战略上开创了新的战术,堪称轻步兵巅峰阵型的“三三制”。 在实战过程中,高级指挥官要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一点两面”),只进攻一点,包围两面。而站在低级指挥官的角度,则需要注意分散兵力,避免被敌方密集火力击中。重点在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三三制”战术逐渐被完善成型,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运用,解放战争时期逐渐成熟,并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放异彩,极大的提高了我国轻步兵的战斗力,降低了人员伤亡。 顾名思义,“三三制”需要三人一组,以班为单位,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形成三角形的进攻阵型,排成梯队,由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每名士兵都要熟记自己的职责,一旦出现伤亡,后面的战士就顶上。战斗群展开阵型后,用手势和无线电来传递指令。战场上的噪音是非常大的,单纯地喊是听不见的。一个班的战斗群,展开阵型后可以拉长覆盖整整800米的战线,人与人之间间隔约8米。穿插迂回战略战术的精髓,就是通讯联络、协同作战,貌似零敲碎打、各自为战,其实,在时空上,阶段进程的节奏和目标是完全协调一致的。 美国军队也不是不承认解放军的战术优越,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公开场合一直扭扭捏捏,不愿正面承认。在美军陆战队的记载中,曾经这样写道:“中国人很少采用过多的兵团,发起突然袭击……中国军队令人敬畏的地方,不在于人数多,而是善于运用战术达成攻击。”志愿军的佯攻和夜袭战术,让美国人吃了不少苦头,以至于在参与了朝鲜战争的美国军官回忆录中,往往都能见到关于这些战术的描写。 志愿军奔赴朝鲜后,和美军交手了几次,美军凭借武器的先进,对我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志愿军认为,如果和美军硬碰硬,很难取得成功,在美军强大的炮火威慑下,志愿军也很难取得近身交战的机会,决定更改战术方针。在举世闻名的长津湖战役中,“三三制”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功效。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下,解放军向进入包围圈的敌人发起冲锋。 长津湖一战,志愿军采用了经典的“三三制”战术。战斗打响的最初,志愿军第九兵团率先出击,将美军的陆战1师、步兵7师等主力部队切成四段,隔开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单独兵团之间无法照应。但是美军用坦克和装甲车构建防御阵地,再利用制空权抵抗。此时志愿军采用了“三三制”方法冲锋,灵活穿插,阵型时而集中时而分散,让美军无法摸清楚我军的真实主力,极大的分散了火力攻击,降低了大规模炮火攻击的杀伤力。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意识到,取得胜利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下令联合国军后撤,一路撤到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兴南港,军队们登船撤离,临走前还把兴南港烧毁了。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被击毙13000余人,三八线以北的地区都被收复,彻底扭转了战略局势,称得上是立国之战。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三三制战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毛主席也认为,长津湖一战,九兵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之下,完成了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那么,三三制在战斗中是怎么具体施行的呢?每个战士都由班长统一指挥,每个小组都是三人,呈三角形阵型进攻,班与班之间、师与师之间,都要成三角阵型。也正是由于合理的安排,我军装备即使还有较大差距,仍然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各个小组最擅长的就是交替掩护、交替指挥,部队可以以较少的兵力,战胜更多的敌人,还能有效防止身后的偷袭,一发炮弹打不中人,完全可以用一个连的兵力,打出一个营的效果。 解放军和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给了美国人极大打击,给敌人一种到处都是中国士兵的错觉,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敌人的脑子里或许就只剩下“人海战术”这个词了。志愿军打美军坦克,一般使用集束手弹从侧面进攻,从来不会一字排开得硬打。前方两名战士投弹,后方一名战士锁定炮塔,防止敌方阻击手逃跑或反击。即使到了最后的冲锋阶段,也要保持疏散的队形,稳步前进,一组越出突击,另一组火力掩护。 三三制的战斗模式,决定了解放军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非常强大的。在对印度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庞兴国战斗小组,就是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18天中,配合一致,深入敌军纵深7.6公里。而这三人在此之间并不是熟识的战友,而是临时结成的战斗小组,依然能按照解放军的战斗原则,团结协作,自发地完成战斗任务,击毁印军的两个炮兵阵地,缴获无数战斗物资和武器装备,可谓是史上最强战斗小组。 事实上,三三制是在我军火力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结合战场实际情况,自主发明的全新战术,弥补了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如今的战争更多是高科技的对决,像以前那样硬碰硬的战术少了。现在的很多军事演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解放军更加重视火力覆盖和高科技武器,这也是如今战场的一个演变趋势。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战术也相应地发生改变,然而作为轻步兵最强阵型,三三制依旧发挥着它的功效。 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战术。有人觉得,迂回穿插的战术和德军闪击战很像,但是闪击战是快速冲到敌人面前打,而解放军的穿插战术,是绕后、分割,快速形成多打少,风险比闪击战大,对指挥官要求高。通俗地说,闪电战是利用装备优势,攻击速度以及敌人防御纵深薄弱,从正面强攻,而我们的穿插战是在正面攻击前的一个敌后预定地点的埋伏,一旦正面突破,穿插部队就同时攻击溃退之敌,达到包围歼灭目的。 三三制等战术,都是整套成熟战斗技巧,固然重要,但战法更要紧。围点打援、穿插分割、夜战近战都是我军致胜法宝,但最重要的,还是军民一家鱼水深情,百万民工粮草供应。没有这些综合因素,如何能打胜仗?战争中,只要不是面对原子弹,阵型的作用不可或缺。一支军队的灵魂,是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敢于拼杀,敢于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配上精良的武器装备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必定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企业网站建设方案 https://www.zsxxfx.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