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索智能营销平台 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曾经,我也深以为然,父母对孩子而言,就像蜡烛,所有的燃烧都只为照亮眼前这个宝贝疙瘩。 纵然有打骂,有争吵,都是因为爱太深。 可过去的那2年陪读生涯,让我在痛苦和纠结中明白了一个事实:爱有多深沉,伤害就有多大。
正如《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所说: 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伤害也来自父母,而这种爱与伤害隐性而沉重。 你我,都曾以爱的名义伤害过孩子,却从来不自知。 很多孩子要穷尽一生去治愈父母带来的伤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悲剧差点就在我的家庭里上演,每每想起都让我不寒而栗。
我和老公都无缘于985大学,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也成了家立了业,过上有车有房的安稳日子。 人生的起点比别人低,自然打拼得比别人辛苦,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985。 女儿上初一后,成绩从来没有上过前10,这让我们夫妻头疼极了。 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排名25,全班46个学生,这样下去,别说985,三本线可能都很难过。 那天晚上,我和老公商量了大半夜,最后决定分工合作,他负责赚钱养家,我承担培养女儿的重任。 这意味着家庭收入少了三分之一,我的人生高度也固定在这了, 为了让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圆了我们没能圆的梦,再大的牺牲都觉得值。 省了钱给孩子吃好的,喝好的,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我和老公一年到头都不敢出去吃餐饭,衣服只要不破都不添新的。 周六日,除了带着孩子去辅导学校,就是领着他在图书馆,一刻也不敢放松。 每当她在家里的阳台上看楼下的小伙伴在玩耍时,眼里都放着光,落寞的身影让人看了好心酸。 可是心痛归心痛,为了她的将来,我也只能咬咬牙,对她狠下心。 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都在学习,各种习题、试卷、古诗文,就是女儿的全部。 每当她闹脾气不想做题时,我都会苦口婆心地把我和她爸的期望和付出重复一遍又一遍。
女儿很懂事,每次都会低下头,有时也会心疼得落泪。 我怎么也没料到的是,我放下一切,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她也听从安排,成绩却还是不理想。 一年下来,她只前进了5名,仍然是班里的中等生,跟我们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老公皱着眉说,可能女儿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我认为是火候不够,还要加把劲,毕竟学习不是一朝一暮的事,厚积薄发是常态。 于是,女儿的课外习题又增加了一倍,每天晚上都要做到12点多,周六日也不停。 孩子不止一次边做题边哭,说太累了。 我抚摸着她的脑袋说:“宝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吃一点苦,以后就好过了。” 可是我说的以后太遥远了,孩子每天都在熬,她脸上的笑早已消失,也没有孩子应有的朝气。 更让她承受不了的是,成绩还是上不去,每次月考她都要大哭一场。
我让她把所有的错题都重做一遍,很多都能做对。为什么考试时就做错了呢? 她哭着说:“我好怕,怕考不好,一看到试卷就慌。” 我真是恨铁不成钢,那天实在没忍住,给了她一巴掌,自己也气得坐在沙发上大喘气。 孩子捂着脸,哭着对我说: “妈妈,我真的很没用,对不起!”“妈妈,学习太苦了,我很怕,为什么活着这么累啊?” 那一刻,我心碎了,这孩子才13岁,就已经被我成这样! 不,这绝对不是我和老公付出一切所得的回报!
天天沉浸在题海里都提不高成绩,要是再放任她,无疑是等同放弃了。 我痛苦地纠结着,一直不理解。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寻找改变的方法,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 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 为了让孩子能成绩能上去,我给孩子身心都施加了太大的压力。 正如老师所说: “化压力为动力,这句话就是最大的悖论。你给孩子太多压力了。” 不断逼迫和压制的方法,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外力驱动的习惯,久而久之自身就没有内在动力驱动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老师说: 要跳出这个泥潭,唯有培养孩子积极心态和习惯,用快乐作为内部驱动力,去克服痛苦、征服困难。 女儿在我殷切的期望下,反复用无私的爱绑架下,她拼了命地想要进步,可越考越不理想。 这都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导致有考试恐惧症,考场发挥失利,便进入了恶性循环。
老师分析完这些后,我的后背直冒冷汗,原来,自己一直拼了命地把孩子往相反的方向推,摧残着她,还自以为伟大。 如果能早点遇到老师,我和孩子都不用白白受了两年的苦。 痛定思痛,我不再逼孩子,也不再逼自己了。 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之前的错误方式,对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不该给你太大压力,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妈妈应该相信你能安排好的。” 她哭着扑进了我的怀里,2年来第一次像个孩子似地紧紧地依偎着我。 我鼓励她做个学习计划表,按照自己的节奏有规律地安排学习和业余生活。 仅半年时间,临近中考时,她的成绩排名已经跃进了全班前10,少女的快乐和阳光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以传统的方法去学习,是一个迅速减值衰落的过程;而以学习动力去获取知识,则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 老师说: “学习动力,是差生的天敌。自律,热爱,好强,这是大数据统计下高考状元最常拥有的三大特质。而这三大特质,都和学习动力分不开。“努力学习,拼命补课可以让孩子考到中等位置,但想再往上,就需要孩子有‘那股劲’。有动力的孩子,自己会做好规划,常怀热情,保持高度专注!” 我真的信服了老师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给予了无数家庭希望,解救许多亲子关系紧张,教育迷失的父母。 教育孩子,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出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也很正常,但是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勇于面对,去寻找方法,甚至是别人的帮助! 而学习,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欢迎大家关注我@青春期父母学堂,每天分享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干货!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