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米供求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邻里送别袁隆平:再回来已生死两隔,他常去的理发店没等到他

2021-06-06/ 粒米供求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里的悼念横幅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谭君摄5月22日下午,长沙天气阴沉。大门口悬
太原侦探所 http://www.aisj.mobi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里的悼念横幅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谭君摄

  5月22日下午,长沙天气阴沉。大门口悬挂着“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横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断有群众手捧鲜花前来悼念。

  下午4点18分,袁隆平院士的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驶出后,先回到了他工作生活多年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多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袁院士工作非常勤勉,每天都要去办公室。3月10日,他在海南三亚摔了一跤,身体就不好了,4月7日从海南回长沙后,直接去了湘雅医院住院治病,没有回家。

  下午4点多,袁隆平的灵车先穿过杂交水稻展览馆、办公楼,随后在家门口转了一圈后缓缓驶离。“他回来了一趟。往年他也是这个时候回来,每年12月去三亚,(次年)4月底回来。”和前来送别的群众交谈时,袁隆平家门口的保安语气沉重地说。

  细雨中,人们撑着伞簇挤在一起,有的人止不住流了泪。袁隆平家对面的房子里,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神情失落地说,“我每天都看着他出进,他每天都要去上班。”

  群众自发在袁隆平生前办公楼下献花、鞠躬。

  澎湃新闻注意到,下午6点多,袁隆平生前办公的大楼下,仍聚集着群众自发轮流献花、鞠躬。而几十米之外袁隆平家门口,也摆满了鲜花,不断有群众加入默哀队伍。

  从袁隆平家往小区北门走十几米远,小马路边孤零零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门面,是袁老生前经常光顾的理发店。理发店的老板曹小平至今不敢相信,“袁老师”真的已经离开。

  曹小平在湖南省农科院附近开理发店十余年。从2003年9月起,袁隆平就是她最忠实的顾客,并为她的店题了店名,“曹氏名剪·萍”。袁隆平出席一些重要活动,如去北京领取共和国勋章前,都来曹小平的小店理发。去年11月30日,袁隆平去海南三亚的前几天,袁隆平又来理发了。

  袁隆平生前的理发师和他常坐的理发椅

  “当时他说,下一次理发,就是一个月以后了。我说您到时候想理发就打电话给我,我自己订机票飞到海南来给您剪。”曹小平说,当时袁隆平没有说话。她反倒是被周围的人开玩笑,“你要飞到三亚去给袁爹剪头发,那就不是中国出名,是世界出名了。”

  理发师为袁隆平置买的洗头床,他一次都还没用过

  想起这一幕,曹小平就泪崩。袁隆平非常关心她,有一次住院回来,没进家门就到她这剪头发,“一进来就说,小曹啊,我住了21天院,你知不知道。”

  其实,2018年12月,袁隆平在海南生病住院,曹小平就飞过去给他理过发,当时袁老的病还未痊愈,曹小平就在海南呆了半个月,等他康复后为他理发。她以为这一次也是一样,她可以等到袁老康复。

  群众将鲜花摆在袁隆平家门口悼念

  她的小店地理位置较偏,平时来往的人并不多,主要是靠一些老客户。今年3月8日,曹小平在附近热闹点的地方另开了家店,请了一名发型师。这家小店则专门留给袁老,“因为他喜欢清静”。原来的洗头床太破,最近,她特地给他添置了一把新的洗头床。“没想到再也不能给他理发了。”曹小平说。

  延伸阅读

  儿媳回忆袁隆平在医院最后时光哽咽:没有留下遗言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少年,加油!”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than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建武对记者说,袁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将传承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记者周勉、白田田、周楠、刘良恒、帅才)(完)

  相关报道:

  袁隆平家属:感谢大家对袁隆平的敬意,追悼会正在布置中

  

  

  

  

  5月22日下午6时许,在袁隆平院士灵柩车队进入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后,大量前来送行的市民仍然不肯离去。期间,仍有部分市民驾车或打车赶来。

  袁隆平家属劝说称,"感谢大家对袁老先生的敬意,目前追悼会正在布置中,建议大家先行回家等候消息。稍晚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袁老先生追悼会的相关讯息。"

  部分市民准备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鲜花,由工作人员带入了殡仪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