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商网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620/3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764天 01 最近,女星张蓝心在一档节目中,分享了自己消费习惯的变化。 过去的张蓝心,购物只追求大牌的最新款和限量款。因为买了太多衣服,她曾经连着穿了两个月不重样的大牌衣服。 过剩的购物欲,让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花在了买东西上。 直到有次,张蓝心看到某品牌即将发售的一件新衣服,和自己4年前买的一模一样,而且价格还翻了倍。 从那以后,张蓝心就从疯狂的购物中,逐渐清醒。
她开始思考,消费是什么?是为了生活的必需,还是为了虚荣心? 张蓝心还表示虚荣消费不是女性专属,很多男性同样会掉入消费陷阱。 她观察到,男性的虚荣消费大约分了3个等级: 初级:一进餐厅,还没坐到位置上,先把车钥匙咻的一声扔到桌面上;中级:T恤永远扎进裤腰带里,露出腰带中间的品牌大logo;高级:总是寻找时机,假装不经意地露出自己手上的名表。 如今的张蓝心明白,购物,应该买自己真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买物品附带的“面子”。 去年4月开始,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一年不买新衣服和包。
到今年5月,除了为录节目买了件西装外,她再没买过其他新衣服。 虽然出去逛街,穿着旧款,和身边姐妹有些格格不入,可张蓝心笃信“花钱不是本事,克制消费才是本事。” 是啊,就像董明珠曾说:真正的精致来自于内心的自信,而不是表面的光鲜。 那些不惜负债,强行追求到的高配生活,不过是被欲望驱使下的产物。 人生中场,学会“低配”生活,才能活得更从容。 02 豆瓣有一个名为“极简生活”的小组,里面聚集了30多万年轻人。 这里的年轻人不是隐形贫困人群,相反他们都过起了“抠门”生活。 最多的一类帖子,就是网友们的空瓶记录,管状类物品用到挤不出来,他们就会随手剪开,用到一滴不剩才扔进垃圾桶。
购物附赠的小样,更会有计划地全部用完,坚决不让这些零碎物品占据收纳空间。 哪怕在物品损坏报废后,他们也秉持“废物再利用”的原则,自己上手DIY。 折断的衣柜,有人动手改装成简易脏衣篓;
哪怕用旧的凉席,都有人将它劈开,做成藤架。
甚至还有人研究色彩心理学,发现给购物app的红色皮肤,切换成绿色,购物欲望就会大幅下降。
极简,改变了小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习惯,很多人从负债变成了有存款,更有人省出了一套房。 一位叫小鹿的极简主义者,从16年开始践行极简原则。 一开始,她陆陆续续地扔掉不需要的物品,取消了信用卡,开始用储蓄卡购物。 后来,她学会一发工资先存一笔固定数额,到另一张卡上;购物坚持买高品质的东西,因为这样才更懂珍惜物品..... 这些年极简生活,她没有一味追求数量少,更多是考虑内心的方便和舒适。 最终,她实现了在深圳买房落户的梦想。
有数据表明,我们每个人一生大约会拥有10000件左右的物品,但这其中只有20%是被使用过的,其余的8000件,其实根本就不需要。 过度追求物质,不仅会让人迷失在欲望里,更会让人被困进无序、混乱的生活。 追求“低配”生活,不是让你过上吃糠咽菜的苦行僧生活。 而是让你,学会把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事上,并最终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03 3条建议,送给想要戒掉不良消费习惯,活得更轻松自在的你: 1、优化购买习惯 一日,一对情侣逛街。原本男友只是想陪女友散散心,没想到…… 女友进入一家服饰店,先看到一件吊带小裙,标价1000元。 女友:“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男友:“真爱无价。” 女友:“那这件,我特别喜欢,买了吧。”男友立刻去付账。 这时,导购小姐对女友说:“小姐,我们这里还有外套小衫、靴子、高跟鞋,可以同您的裙子搭配,非常时尚,要不您看看?” 女友被说动,逐一试穿,感觉不错。见男友回来,女友接着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男友:“那还用说,真爱无价。” 女友:“那你看这些和我的衣服很搭得来,也买了吧。”男友再去付账,花了3000元。 导购小姐又走过来说:“小姐,您身材这么好,我们这里刚好有一批上等的冬装,既漂亮又实惠,不过是上个季节的高档品,全打4折甩卖。您要不要也看看?” 男友:“大夏天,买什么冬装?” 女友未表态,随导购小姐进了屋里,果然看到很多品牌冬装,爱不释手。拿了四五套,冲出来对男友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一看女友的架势,非常尴尬,不得不接着刷卡。没想到,卡刷爆了。男友看着女友,哭笑不得地说:“亲爱的,这回真成无价的了!”
所谓购买习惯,指的是消费者在长期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不易改变的商品购买行为。 和任何一种习惯一样,购买习惯,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或多或少都体现出我们的需要、原则和思维习惯。 当一个人养成了冲动消费的购买习惯,往往会造成金钱浪费,每多一次冲动消费,抵抗风险能力就弱一分,离财务自由就远一点。 但如果节制欲望,工薪一族也有条件实现财务自由。关键是,我们要提前梳理清楚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明确原则,而不是不加思考地购买。 04 2、警惕超前消费 95后姑娘Venny,刚毕业一个月,月薪5千,花钱却非常大手大脚: 买一个看书的Kindle花了800元;美甲店900元;学韩语,一次9500,一次3500,共13000元;学美术油画,1000元;拍艺术照,一次3900,一次22000,共25900元;学英语20000元; 月入5千,她哪来的这些消费的钱? 原来,她已经在6个借贷平台借了近10万元。
当下收入不足以购买,就以分期付款、借贷等方式预支消费,这就是超前消费。 有一项针对城市青年调查显示,有近70%受访者接受小额信贷。购置的商品五花八门,从日用品到奢侈品,衣食住行无所不包。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忍不住会超前消费? 因为超前消费,容易在我们心理上形成一种“消费优越感”,产生一种收入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错觉。 一旦尝到这种错觉带来的优越感后,我们便会依赖上这种方式带来的感觉,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渐渐上瘾,导致负债越来越多。 应对超前消费,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 ①设定等待缓冲 有人说超前消费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明天的钱,购买当下的快乐”。 当我们产生消费欲望时,花点时间问问自己:今天花的那些钱,确定明天一定会拥有吗?如果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闷头赚钱只为补上这笔开支,你还愿意购买吗? 好好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更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消费行为。 ②设定心理账户 除了银行账户实际的、经济学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一种虚拟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这就是心理账户。 每得到一笔收入,则根据分配原则(可以定期调整),分配到对应账户中。 例如,每个月月薪5000元,按如下比例划入各个心理账户: ①生活必需账户:3000元。 ②生活应急账户:500元。 ③学习投资账户:500元。 ④生活享受账户:500元。 ⑤社交往来账户:500元。 心理账户管理的原则是:分类管理,独立核算、平衡发展,除特殊情况外,互不挪用。 克制自己超前消费,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运用经济学思维,重视成本。 一切皆有成本。超前消费也不例外,用未来收入为当下消费买单,是需要支付利息成本的。 05 3、增强风险意识 过度消费首要原因,其实是风险意识不足,没有进行风险管理。 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40多年高速增长,人们工资及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快增长,工作机会不缺。 几十年来,国人并没有像日本那样,经历过衰退、低速增长20年,对于经济危机、长时间经济衰退没有什么感受。 如此一来,多数人对于经济形势发展会过于乐观,对于自己未来收入会有较高期待,就敢于超前消费。 但实际上,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几十年。国内经济现已进入新常态,可能长期呈L型发展。 加上人工智能等科技普及,如果一个人能力不够稀缺,实际上未来收入并不乐观。 任何时候,居安思危,方能从容应对。 各种风险因素客观存在,如果抱着侥幸心理,视而不见,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很容易陷入不必要危机,包括财务危机。
因此,建议每个人都学会风险控制,比如学着列一列自己的风险清单,评估自己抗风险能力。 例如,如果遭遇不可抗力,工资下降一半,或者失业1年,对于生活质量影响,究竟有多大? 例如,如果自己作为家中经济支柱,突然病倒,医保外自费开支需要几十万,是否能够承受? 只要经过风险评估,增强风险意识,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存款储备,其实不容易应对类似风险。 如此一来,面对消费冲动,我们就容易可以调用延迟满足能力,克制过度消费欲望。 希望今天分享的3个建议,对你有用。 也愿你我,都能拒绝被“高配”绑架,过上简单高效的“低配”生活。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