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518篇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复古之意不在古,多在于“其命维新”;欲仰观政制之大,必俯察文牍之事。Parrillo名篇,同时是上述两点的典例。简言之,基于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援引材料的量化分析,加以其它细致的历史讨论,他发现:一方面,1940年代前后,最高法院骤然地表现出对立法史的“钟爱”;另一方面,“新政”时期“行政国家”的崛起,经历多样机制,导致了最高法院的这种转变。 19世纪下半叶以前,美英法官很少在解释法律时援引立法史。一方面,直至19世纪下半叶之前,立法史记录,主要是立法机关提案、程序、论辩、备忘、修改等各方面的记录,缺乏系统的留存。另一方面,法律解释,甚或对立法史有所排斥。然而,至20世纪下半叶,法学家纷纷激辩:在解释法律时,联邦法院是否已“滥用了”立法史,过度地关注了“立法者的原意”。其间转变,殊为明显。 于是,Parrillo系统检视了20世纪上半叶、最高法院所有判决援引立法史材料的情况。如图1、2所示:1935-1940年时,最高法院颇为突然地密集援引立法史材料。关注这一转变的既往研究,多归因于同期法理的转型,或归因于新政前后、多名持进步主义立场法官的就任。不过,对判决的细读,引发对前一归因的质疑;新政前即在职的法官,征引数量亦有类似变化,引发对后一归因的质疑。 图1 1900-1950年代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条解释”案件,每一判决中平均引用的立法史材料数量。“法条解释”案件,指的是包含涉及联邦法律解释的、完整的判决的案件 图2 1900-1950年代间,联邦最高法院“法条解释”案件判决中,至少一次引用立法史材料的判决的占比 进一步的分析,令“行政国家”这一动因“浮出水面”:最高法院所引立法史材料,常来自行政部门在审理过程中提交的案文(brief);最高法院对立法史材料的“钟爱”,与案文对立法史的“钟爱”几乎同时发生。不仅如此,最高法院法官的书记员,常依赖行政部门,以研究案件相关的立法史;最高法院图书馆建立立法史馆藏,亦有赖行政部门的馈赠。可以说,行政部门才是其间“主角”。 图3 1900-1950年代间,在最高法院审理、且行政部门曾提交案文的案件中,相应案文援引立法史材料的数量。值得指出的是,1936年是围绕新政立法的司法争斗特别剧烈的一年 行政国家,如何引致这一转型?借助多种材料,Parrillo阐明三类基础事实:首先,新政推行期间,立法任务很重,需要许多法律人才。其次,在1930-1940年代,立法记录的存留,依然零散;系统的法律出版,更是奢望。因此,查明法案的立法史、并在特定案文中征引,仍是“考验技艺”、“烦琐且繁重”的工作。最后,如下表1,行政部门拥有当时最为庞大、仍不断扩张的法律人才队伍。 表1 1930-1942年间,联邦政府司法部下辖五部门各自的律师数量变化。此外,1939年时,联邦政府其它部门,还雇有约4000名律师。作为对比,即使是1950年时,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也只有92名律师。 从此出发,结合其它历史材料,能很好地解释前述现象:立法层面,立法机关人少、任务重,行政部门人才多。后者因此深度参与立法,对立法史材料“有作为亲历者的理解”。当各方就新政立法争讼、立法史,或者“行政部门的立法经历”,成为行政部门自然的辩护思路。同时,面对1930-1940年代时、钻研立法史的困难程度,开始接受这一解释思路的法官,不可避免地依赖于行政部门。 图4 两卷本的《<1935年国民劳动关系法>立法史材料》,计逾3300页。图片是卷一扉页 作者不仅以量化立论,还逐一验视了似不符结论的样本。在同期最高法院案件中,整体而言,行政部门以外的诉讼方,较少援引立法史;然而,存在少量由行政部门以外诉讼方提交的案文,其中引用立法史的次数,甚至还要超过行政部门方那些最“钟爱”立法史案文的相应引用次数。结果:这些案件的辩护律师,大多曾在行政部门任职、并参与相关立法。这些样本,进一步加强了前述结论。 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行政国家导致立法史兴盛”的众多影响,包括:据量化分析,对立法史的运用,很可能提高了行政部门在新政相关讼争中获胜的比率;有丰富的相关任职经历的说客,影响力增强;有资料、有人脉、有人力开展立法史检索的“华盛顿的律师”,拉大了相对其他律师的优势;以及,最高法院渐渐增强了独立开展立法史研究的能力,等等。随时间推移,立法史,终成常规。 文献来源: Parrillo, Nicholas R. "Leviathan and Interpretive Revolutio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the Judiciary, and the Rise of Legislative History, 1890-1950." The Yale Law Journal 123 (2013): 266.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和龙登高(清华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sina.com。 轮值主编:蒋 勤 责任编辑:彭雪梅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